星期一, 3月 06, 2017

沙頭角

攞你命三千,7小時挑戰求生意志。無邊境禁區許可證離開吾到,要重新無方向搵路
下担水坑村 › 山咀村路 › 麥景陶碉堡(伯公坳) › 新桂田 › 蓮麻坑礦洞 › 麥景陶碉堡(礦山) › 紅花嶺 › 禾徑山路 › 沙頭角公路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標高492米。昔日山嶺西北面的部分區域被列為禁區,遊人只能遊覽其東南的地區。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也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為加強邊防設施以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建設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紅花嶺西北面有一條具三百多年歷史的蓮麻坑村,村內亦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礦山的礦藏以鉛、鋅、黃鐵等礦物為主。礦場始於19世紀初,在19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戰後礦場雖恢復生產,但其後卻經歷多番變遷,影響礦場的開採作業,同時又因鉛價下跌,礦場最終在1958年停止運作。現時礦場雖已荒廢,但仍可發現五至六個礦洞遺址。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已廢棄的哨站
深圳梧桐山





七座碉堡的結構大致相同。主體為八邊形或圓形的兩層高建築,兩翼則是單層式的設計,而其外牆均以墨綠作為主色調。當時碉堡內,除了備有監察設施外,同時亦具廚房、臥室與水塔等生活設備,以便警員長期駐守。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另有說在礦山的碉堡建成之時,蓮麻坑村的客家人因不懂英文「post」,將其叫作波士樓。2009年,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建築物。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