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1, 2015

Still Alice《永遠的愛麗絲》

此片改編暢銷小說,着力呈現主角身患不治之症後,身心所面對的挑戰;關於記憶與遺忘,一個日漸失去認知能力的人如何活在當下?

《愛麗絲》則改編自 Lisa Genova 於美國熱賣超過 180 萬本、繙譯成 25 國語言的同名暢銷小說,故事主角 Alice 是虛構人物。不能治癒的腦退化症,攻陷人的腦袋,令記憶逐漸遺忘、對空間及身份的認知力愈來愈差,手腳活動卻是不受影響。

電影特色之一,是對早發性腦退化症病人的經歷有寫實及細緻深刻的描寫,而這跟原著小說作者 Lisa Genova 本身是美國哈佛大學腦神經科教授有關。話說其祖母 80 多歲時被確診患上腦退化症,令她察覺祖母跟身邊人對這病缺乏認識,以為工作壓力大、自己年紀漸長而變得善忘,是平常不過的事,而忽略了一些早發性腦退化症的迹象,因而啟發她以此為題材寫書。她作了大量資料搜集,又跟 27 名早發性腦退化症病人(65 歲前確診)持續 1 年多保持聯絡,了解他們的經歷和感受,繼而透過虛構小說表達,把主角 Alice 設計成 50 歲的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借她在人生豐盛時(有美滿婚姻及 3 名長大成人的子女),察覺到自己認知能力出現問題(如突然開始忘記一些常用的字、處身熟悉的地方卻突然分不到方向等),來反映許多病者眼白白面對即將失去事業與獨立生活能力的痛苦,以及家人對於不能幫助病者的無奈。

Alice 由頭帶到尾,由說話伶俐自信,變得因為記憶點點滴滴地溜走而惘然不知所措,憂心、憤怒、無助甚至羞愧等感覺,在不同階段湧現,茱莉安摩亞的細緻動人演出,是全片靈魂所在。電影圍繞不治之症病人的經歷,直接觸及大眾的恐懼 —— 害怕失去記憶的無助,整體調子傷感沉重,但也不失正面訊息,那就是對白中提到的「失去的藝術」:明知要眼白白看着寶貴的記憶消失,熟悉的世界變得陌生,甚至失去表達能力,縱然如此,仍然要設法活在當下,擁抱現在,感受眼前的溫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