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茶餐廳@Cheung Sha Wan
其創辦人柯榮成先生原本是在尖沙咀嘉連威老道經營一間名為榮昌隆的米舖,售賣糧油雜貨和缸瓦瓷器。後來米舖遭某間西餐廳不斷賒數,餐廳店東最後出讓三間西餐廳的其中兩間給柯榮成先生抵債,造就了其子柯炳乾先生早於七十年代初期已經投身餐飲業。
1966年,柯榮成先生和幾位有經營餐廳經驗的同鄉合股創立了新華茶餐廳,舖位前身原是一間客家菜館,所以新華茶餐廳接手後一直都是持有普通食肆牌照(又稱大牌),可以製作和出售各種食物。開業初年,餐廳由其他股東管理。時至1971年,榮昌隆舖位業主加租,柯家決定就此結朿雜貨舖生意,當時柯炳乾先生仍忙於打理西餐廳。1976-1977年期間,新華人手短缺,柯炳乾先生曾經調往協助管理經營。六、七十年代的長沙灣青山道一帶工廠林立,新華茶餐廳前有元州邨,後靠蘇屋邨,人流密集。當時主要售賣新鲜出爐麭飽西餅、㗎啡奶茶等經濟餐點,加上地下、閣樓同樣裝修雅緻,屬於比較華麗的大衆化食肆。
1980年代初期,幾位股東於餐飲業各自大展拳腳,分身不暇,疏於管理,以致生意出現虧損,於是柯榮成先生在1982年決定購入新華茶餐廳所有股份,轉為獨資經營。同時,吸收米舖遭到加租因而無奈結業的教訓,所以柯榮成先生斥資買下舖位業權,並安排柯炳乾先生全職經營新華。而新華茶餐廳的標誌,亦是柯炳乾先生參考了不同的設計書籍而創作出來,兩旁的禾穗代表豐收,中間的絲帶有喜慶之意。同時餐廳作了一次全舖大裝修,當時所置的柚木枱凳傢俬還沿用至今天。好學不倦的柯炳乾先生亦把自己讀西廚及酒店管理的經驗投放入管理新華,他娓娓而談說出牛油、豬油、不同茶葉各項原材料的不同特性,可聽得出他對食物製作的用心。
隨著時代變更,90年代的新華茶餐廳已淘汰了花餅、雪糕、忌廉蛋糕及杯子蛋糕等等糕點。柯炳乾先生在1992年舉家移居加拿大,新華的生意則交由時任主管打理。及後至1997年,該名主管自立門戶,柯炳乾先生回流重新掌管新華。兩層雅座,柯炳乾先生管理著二十多人團隊,實不容易,當年的茶餐廳員工普遍學歷偏低,沒有儲蓄習慣,常有先支薪後工作的要求。附近女街坊憶述,2007年未有室內禁煙前,她從不敢踏入新華,因內部經常煙霧瀰漫,當推開大門時看到伙計口中一枝煙,耳背一枝煙,口袋一包煙,令她卻步,直至室內禁煙實施後才第一次踏足新華,從不吸煙的柯炳乾先生也樂見此惠民德政,自此餐廳多了女性和家庭客。上述女街坊更成為餐廳熟客,餐廳伙計不時跟她分享日常,她常有聽員工說新華對員工很好,應該就是一班員工一直在新華工作,有些甚至工作至退休的原因。
2018年,柯炳乾先生因長年勞累,以致健康出現問題,不宜再長時間工作,故此作出退休的决定,而他的長女柯雪韻小姐亦願意投身飲食業,她跟隨父親實習一年後,正式接手掌管祖業。柯雪韻小姐全權接手後,柯炳乾先生從不干預她的工作,只作幕後顧問。正值一批老員工逐一退休,柯雪韻小姐趁勢做出各樣改革。在餐牌上,現在餐牌增添早餐和下午茶餐、炒粉麵選擇同樣變多。此外,新華提高女性員工比例,藉以紓緩人手流失。部分職位工時由一位全天工作改為兩位八小時輪更,藉此減低招聘員工的困難。柯炳乾先生認為現今社會進步,普遍市民生活質素提高,而茶餐廳一如以往服務普羅大眾的市民,經濟起跌對他們的影響比較小。雖然疫情後市面明顯較疫情前冷清,但新華仍然有一班老主顧捧場。
不經不覺,新華茶餐廳已經到了柯氏經營的第三代,一切看似理所當然,但當中其實需要很多契機。創辦人柯榮成先生從米舖生意意外得到了西餐廳,而經營西餐廳的兒子所得的知識和經驗,對於往後接手新華發揮極大作用。柯炳乾先生對食物質素的要求和執著,亦是新華幾十年來依然是區內居民常去的食店之原因。今時今日,年輕一輩甚少接手家業,通常只會跟隨自己的喜好選擇職業,假如柯雪韻小姐當日沒有選擇接手,或許新華已非今日模樣。
text by hongkonghistorialshop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